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代县 > 民风民俗 > 正文

漫话道背后街

 时间:2021-01-12 16:12       大    中    小     

  一、道背后街的由来  

  在代州古城的西北街区,有一条很有名气的街道——道背后街(简称道背后)。道背后街的名称是咋来的?是以什么为依据取名的?不少人常询问此事。按照当地习俗,代州城街道的名称一般有以下几种来源。一种是以知名的大型建筑命名:如西北街的小关帝庙、勒马关帝庙、城隍庙、酒仙庙。庙门口街;西南街的药王庙街、老爷庙街、瘟神庙街、九仙庙街;东北街的天宁寺街、钟楼巷等。有的是以据名井名水取名的:如西北街的甜水井巷、东北街的琉璃井巷、东南街的青龙泉街;有以街道的主次地位取名的:如古楼前为主街称为大南街、鼓楼后面为鼓楼后街、东西两面为东大街、西大街;再就是以家族姓氏取名的:如西北街的赵家巷、管家巷,西南街的冯家街、东南街的康家巷、周家巷、东北街的马家街、罗家巷:还有是以商市取名的,如炭市街,石灰市等等。道背后街则是以大型建筑群的方位取名的。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在代州城内西大街(现如今的烈士塔、副食加工厂大院这地方)设立过兵备道署,即人们常说的道台衙门。按代县人的风俗习惯,所建宅院一般要坐北朝南,南为宅院之前,北为宅院之后,道台衙门正是这种格局,所以就以道台衙门为坐标,将紧靠衙门北面的这条东接庙门口街西端,西至阁底街北口,东西长约一里的街道称为道台衙门背后街,简称“道背后街”。道台衙门建筑群由五进大院组成,南北长约400多米,东西宽约120米。民国年间曾在此设立过女子师范学校,后全部毁于日寇侵占代县时期。原道台衙门所在地遍地瓦砾,野草丛生,一片荒芜。政府在道台衙门遗址的前半部分建了烈士陵园。1958年以后,在遗址的后半部分又陆续建起副食加工厂、糖酒公司仓库等。“道台衙门”虽不存在了,可附近百姓仍习惯地称衙门旧址为“道里”,称道背后街为“道背后”。这里所指的道就是道台的道,并非道路之道。后人所讲的道前冯家、道后冯家的“道”,也是道台衙门之道。  

  二、道背后街冯家建筑群  

  道背后街最值得称道的是道后冯家。冯家是代县最辉煌的家族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著名四大文化家族之一。明清时期,代县冯家文人辈出、官员满朝,曾有“代半朝”之美称。辉煌的家族必有庞大的豪宅相辅。道背后街就是当年冯家的集中居住区。冯氏居住区由东宅、西宅、知园、新宅和祠堂六组建筑群组成,均坐北朝南(前面是道背后街,后面是坡子街),南北跨度80多米,东西长200多米,占据了道后街路北的近一半面积。六大建筑群顺东西方向一线排列,由西向东依次为:西宅、祠堂、东宅(又分西东两院)、新宅(即场院),每组建筑群各有前后二进大院,大院后面是规模可观的园林区。园林占地十余亩,有高约丈余的土坯墙与坡子街相隔。园内建有翠滴楼、凤凰台上半华亭等亭台楼阁。其中翠滴楼最有名气。除之以外,园内修筑了池泮,堆砌了假山,栽了珍稀树木,植了名贵花草,规模不大但就造形、气度而言,酷似缩小了的红楼梦大观园。正如当今文人学士评价的那样:“代州园林是北方私家园林的代表”,“道后冯家大院实属遐迩驰名的宅第园林建筑群,彰显出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建筑群中最为显赫的有四处。  

  其一是位于中间地带的冯氏宗祠。宗祠大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门首悬 “冯氏宗祠”巨匾,门柱上挂雕板楹联一副,上联曰“祖德宗功雁塞藏三朝文敕” 下联曰“苹香藻诘燕诒答百世蒸尝”。(引自冯丰年先生《代县姓冯的,有背景的姓》)门庭雕梁画栋、方砖墁地、石鼓把门、水磨砖墙。大门两边各有耳房两间。大门台基高近二尺,用宽一尺余厚四五寸的石条砌边。门前基下又是砖墁平地,东西长与大门耳房七间同长,宽一丈五尺余,高出路面一尺余,门前平地上左右竖旗杆、蹲石狮。宏观祠门就有一种庄重肃穆既尊崇又威严的气势。大门里两进大院,过厅穿堂三间,(应为”献厅”)后有主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主房和东配房与众不同的是砖雕拱券门窗。配房前后共十二间。如此房舍各有其用。供奉先祖灵位、存放祭祀用物,住宿管理人员,祭祀时休息议事等。前后两进大院全部由青砖墁地,二十五间房舍全部是筒、板瓦盖顶。就此一项可知主人兴建祠堂时构思之巧妙、设计之新奇、实力之雄厚。主房后有空场地,整个宗祠占地三千多平方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宗祠被改为西北街小学校,房舍均未变动,后经几次改建,直至七十年代初宗祠没了建筑痕迹,新校舍取而代之。好在冯氏后人极力争取、政府领导重视、关怀,为念冯氏功德,在校园内专门为冯氏另辟了一处小院,几间新瓦房,重新建起一座冯氏宗祠。  

  其二是东宅的东院。此建筑群大门三间,对正过街路南大照壁一座,进门一丈余又是大照壁一座。左拐为大门院,进仪门入前院,东西房各三间,穿过厅入后院,东西房各三间,正面主房五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间过厅,露明柱高约一丈三四,柱粗足有一尺五六,当时有人试过,一个成年人也搂不住。五十年代初,大过厅稍作加工,当成了剧院。西北街的文工团、东北街王晋儒的晋剧团均在这过厅里多次演出。可见过厅之高大宽敞。五十年代中期仍保存完整。1958年后院主房被拆除,好多人目睹了拆除现场。笔者曾亲见拆下来的椽材不是长圆柱体,而是长方柱体,椽头足有三寸半到四寸见方。拆下来的栈板都是长五六尺、宽七八寸、厚一寸多的木板。围观者无不惊奇,赞叹冯家真不愧是大人家。如此房舍绝对是普通百姓不敢想象的。现在东宅的建筑都已不复存在,旧址成了西北街村委会的办公场所。  

  其三是凤凰台上的半华亭。这里讲的亭台其实是一回事,不是并存的两个建筑。是冯家在知园的假山上筑台,又在台上建亭,亭曰半华亭。凤凰台的建造不十分显眼,所以有点名气是因有过一段传说:不知啥时曾有凤凰在台上栖息过。民间素有“凤凰无宝处不落”之说,“凤凰台”就是冯家借用了吉祥宝地之意而命名的。后来亭毁留台,台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被铲除,原址于六十年代生产大队批给村民建民居。  

  其四是知园内的翠滴楼。史上有关此楼的资料十分罕见,几位文人的文章中提及此楼时也只说很有名气,只说“翠滴楼最为著名”,但都未能详细描述。倒是冯氏后人冯丰年先生对此楼进行过一段详细描写:“翠滴楼上下二层,各三间,上悬《翠滴楼》匾额,楼内“聚书数千卷,包括皇帝诏书、圣旨、敕封,以及御赐袍帽,先祖奏疏、日记、家学、遗训、史考、冯氏碑铭、志传、著作、字画、手稿,以及所读古代圣人书籍、经典等。”在后人看来,滴翠楼翠就翠在是座名符其实的藏宝楼,著名就著在内藏之文物价值连城,文物远比楼本身珍贵千万倍。  

  三、道背后街李家大院  

  百姓常讲:“代州城的道后街占尽了地利,是块风水宝地。”此话说得一点都不假。道后街除了冯家建筑群之外,还有一座与冯宅一墙之隔,仅次于冯宅的豪宅大院——李家大院。李家大院占地面积、建筑规模虽不及冯宅,但有它的独到之处,有过繁荣有过辉煌,也是道后街的一大亮点、一份荣耀。椐李家后人李来宝、李根宝讲,李家大院最初主人名讳不详,人称李三老爷,同胞弟兄三人,他排行第三,是清朝中后期人,曾取得功名,走上仕途,直至当了知县,任职期间购得此院,为道后街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成了道后街上的后起之秀。李三老爷将自己苦心修建的大院命名为“四知院”。四知是哪四知,有何典故?如今李家人几乎一无所知,根本说不出个来龙去脉来。只知李家原本大户人家,不仅在道后街有大宅院,在甜水井巷有李家祠堂,在长郝村东建有陵园,陵园内配置石门、石人、石马,栽有松树,并一直有专人守坟,守坟人有四亩坟地养家。仅此就足以看出四知院的不凡了。四知院在冯宅东侧,占地东西长约四十米,南北长约八十米(等同于冯宅之南北长度),前临道后街,后接坡子街。分前后两院。前庭院约半亩,庭院东部是二亩大的花园;园内有水井。花园与大院的中间建有一座座东迎西的戏台;戏台开面不算高,台基高约三尺有余,很难与大庙戏台相比,但就私家庭院内建戏台之举已属不易,也实属罕见。可见当时主人是独具匠心的。可惜李家今人不知台名。大院南部西部均有住房但很普通。还有一点不寻常的是主人别出心裁的在庭院正北又建了一处独立的小院,成了院中院,实属奇特。小院有院门,内有东西配房,主房却是上下三间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雕梁画栋、威严庄重,是主人当年祭祖藏书藏宝之处。楼名不详。楼房小院之东又有东房八间,东房背后有三尺高台,台上建有四角凉亭一座,与东面的花园正好相对,可想凉亭是为赏月观花、夏日小酌而建的。东房与戏楼南北成一线。小院之后东房之北才是后院。后院又独立成四合小院。从前院经亭东小径可通入后院。这座小院后来出售给了孙姓人家,孙家从北开坐南迎北的大门走坡子街,不再经四知院的前院出入。后来,李家的四知院开始显现出了裂痕,弟兄分家,南房出售,小院也整体出售之后被拆除。从此失去了李家四知院之风貌。如今只有一棵保护完好的古槐还见证着李宅曾经的辉煌。古槐耸立在曾建有楼房的小院之中。是一颗名符其实的老槐树。椐老者们口传,它与文庙、小观庙的古槐同龄,应属唐槐(是否唐槐有待考证),很早就被百姓崇为“神树”,连李家弟兄们分家也没敢分树。如今古槐好象又进入了“歇后期”(源于民谚: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树歇一歇),大有返青之势。槐树主杆高将近七尺,胸围一丈五六,需三个成人才可搂住。主杆上分东西两杈,两杈同粗,约二尺七八。整棵槐树粗约四尺,高约十米,树冠直径约十米开外。如此古槐大概已是当今代县城之树龄最大、胸围最粗的王者了。李家主人介绍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大槐树比现在还高四五米,并常有鸟雀成群飞来筑巢、栖息、汇聚。喜鹊鹊、饿捞鸱,青鸡日、黑老鸹时常在树上打闹戏耍,每逢鸟雀聚汇时便形成一大奇观:光是饿捞鸱就会飞来三四十只,或在树的顶端栖息或在树顶上空盘旋,喜鹊等众鸟则在鹊窝周围飞来飞去,嘈杂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这种现象持续很长时间才会散去。如今鸟雀虽少了,但大槐树还会引来好多好奇之人,不少文人学士专家学者纷纷前来拍照、测量、访问、记录,对古槐充满兴趣。李家人在为客人解说之时,脸上总会显露出一份自豪感。李家能拥有如此大树,又能保护至今,是荣耀,更是贡献。但愿古槐成为主人家的珍宝,成为代州人的荣耀。道后街有冯、李两大家,不出名也不由人了。(李光明)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