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山西省政府 忻州市政府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代县 > 民风民俗 > 正文

往日的风箱岁月

 时间:2020-12-31 09:27       大    中    小     

  我出生在雁门关下的滹沱河南岸峪口乡东章村,是草根农家,我的家乡是王姓一大村,往日家家用的都是大锅灶,烧的是柴禾秸秆。柴禾秸秆需要借助风力方能燃烧得充分,于是每家都有个风箱。风箱一般是桐木和楸木制成的,(阳明堡镇的下官院村委会会院内有棵大楸树)拉起来比较轻便。外观呈长方体,内空,由一活塞和两根木条连接在手柄上,木条的一端还装有绑成一团的鸡毛。握住手柄来回推拉,空气在里面压缩流通,产生气流,助长火势。  

  至今忘不了母亲,大娘和婶婶妯娌三人轮流拉着风箱为求学的姐妹、哥弟和17口家人(奶奶当家,父辈三人共家)做早饭的情景。为了家人吃上热饭,母亲和大娘和婶婶差不多五点就要起床做饭。睡在土炕上的我,每一个清晨都是在呼呼的风箱声里醒过来。晨光微曦,周围静静的,啪嗒啪嗒的风箱声让我心里感觉异常踏实。夜很静,风箱声显得悠远 在响声里我又安心地甜甜入睡。  

  等我读初中的时候,对清晨风箱声却是爱恨交织。喜欢的是可以吃上热饭,准时准点上学去。讨厌的是风箱声一响,就意味着得告别暖暖的被窝。彼时的我年少无知,只想到自己心情纠结,却从来没考虑母亲、大娘和婶婶三人有多么辛苦!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昏暗的光线中,她们几十年如一日,摸索着拉动风箱,为我们准备一顿又一顿香甜的早餐,送我们踏上一次又一次的征程……  

  关于风箱,最温馨的画面当属母亲她们在上面蒸玉米窝头、红面鱼鱼和白面馒头,我在底下烧火。我叽叽喳喳告诉母亲学校的新鲜事,母亲絮絮叨叨讲起田里的庄稼活儿。母女两个扯着闲话,在劳动中交流了情感,谈话中领悟做人的真谛,远比现在流行的什么亲子教育要朴实和有效得多。  

  盖上了蒸笼,就要使劲拉动风箱,先让大火把水烧开。母亲往往怜惜我们身单力薄,就亲自上阵拉风箱。母亲拉动风箱时而长拉短推,时而快推慢拉,风箱在大娘、母亲和婶婶三人手里如同乖巧听话的孩子,不但身姿灵动轻盈,而且声调铿锵有力。等蒸笼白气蒸腾约十分钟的时候,火势可以渐小。这个时候,根据时节,她们往往会变魔术般拿出田野里的美食来烧烤。秋天拿铁丝插着玉米来烤。灶膛下面的草木灰尚有余烬,趁热埋上一块红薯,焖捂一会儿,揭开皮,就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炉膛里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发出嘶嘶的声响。忽明忽暗的火光映在大人慈祥的脸庞上,一种圣洁与端庄油然而生。烟气氤氲的厨房内,我依偎在母亲身边,吃着可口的美食,惬意享受这难得的悠闲与幸福。  

  往日老家东章村的大街、南街、西街和河头街,家家拉风箱。黄昏的村庄,缕缕炊烟袅袅升起,走在街道上,凝神谛听,啪嗒啪嗒的风箱声此起彼伏,似是演奏一曲曲生活赞歌。那种声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我经历了长长的青葱岁月,让我从中收获时光的温馨与快乐,领悟母爱的深沉与温暖。  

  如今老家农村的风箱大多光荣“退休”,取而代之是电磁炉和液化气,可我时时想往年母亲妯娌三人做饭拉风箱的情景,为我全家十六口人吃上热饭。多少个365天,每天三顿经历着手拉风箱的岁月。今生今世我不会忘记母亲妯娌三人的手拉风箱的岁月,今生今世不会忘记养育我们成长的长辈。 

关闭本页